再过几天,就是农历新年了。村民门置办年货的时候到了。不管老人,孩子都喜欢赶大集!大集的位置在附近村庄比较开阔的地方,连续三天,腊月22,24,24三天,又叫头会,中会和末会!以中会最热闹,人最多。方圆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赶大集!农村人赶大会每家每户都会置办年货,贴春联要买红纸!头会的开始腊月二十二,以小孩子居多。三五成群的小朋友,有大有小,给家长要个两毛钱,高高兴兴赶大集,勤快的小朋友起的都很早,天朦朦亮都成群结队的去赶集!一路热热闹闹,有说有笑,非常和谐,大孩子带着小孩子,最小的有个五六岁,最大十多岁,到了集上首先要填饱肚子,胡辣汤是豫中平原上的传统美食必不可少。那时候可是纯手工制作,比现在的味道要没得多。传统胡辣汤以麻辣鲜香为标准。里面主要配料非常讲究。手工面筋打在汤里像飘着的鸡蛋花,又劲又软。配点手工人造肉,这里的人造肉就是都制品做成的,非常好吃,里面再加点红薯粉条,海带丝,那吃起来叫带劲。一分钱一碗,只见胡辣汤摊位老老少少不一会儿坐满了。喝胡辣汤少不了油田,手工油条,怎么吃才叫没呢,当然回回锅的油田,那吃起来最带劲,油条配胡辣汤才叫河南人吃早餐的灵魂。历史丰富,悠久。油条一毛钱五根,吃起来非常开心。大集上另外一个聚集人多的地方就是理发的地方了,非常有特点,上了年纪的理发,男士都是光头,还要刮胡子。小孩理发都是小平头用推子推平,非常简单,那时候理发从不洗头,没有热水,理完发,用个海绵擦擦头发杂质就很不错了,不一会儿,理发的都排队,大人一次五分钱,小孩理发两分钱。女士们出来赶大集一般都集中在卖花布的摊位,当时买布都是按尺算,一尺多少钱,谈好价格,就给你手撕一块儿。她们目的大部分都一张,弄块布,给老人孩子,当家的做个新衣服。一年也就一回,大家都特别珍惜这些机会。大集上东西种类特别多,让人挑的非常赶劲,就是买的不多,大家都是图个热闹。这叫有钱的捧个钱场,没钱的捧个人场。什么卖鸡蛋的,卖肉的等等,都有拿出来卖的,换个钱补贴家用。说时迟那时快,九点来钟,还有表演把戏的,这里的把戏,跟现在的杂技差不多,只见一个架子车,一男一女,拉着一大一小,两个小孩。女孩偏大十岁左右。男孩偏小,也就五六岁,已看就是一家四口,车上带着几种兵器,有红缨枪,大马刀,九节鞭等等,一家四口,赶大集江湖卖艺,也不容易。那时候没钱,日子过得很苦。卖艺也就靠过年这几天挣点小钱,图个温饱。这叫有钱的捧个钱场,没钱的捧个人场。一分钱不嫌少,五分钱不嫌多,大伙心意,随便给。没钱的给半块馍,窝窝头也行。只见一小女孩挥舞着九节鞭,要模样有模样,非常熟练,已看就是从小练过。壮汉一会儿表演硬气功胸口碎大石,还有喉结顶钢枪,非常热闹。丈夫和女儿都表演完了,这时候妇女和小男孩就表演魔术了,第一个,大变活人,第二个无中生有等等。看的大家掌声不断。就这样头会就在孩子们热闹的中度过。二十三十是正会,最热闹,人也是最多,这一天也叫祭灶,所以也叫祭灶会。还有一些人把这一天叫小年。意思是过了小年就是年了。割点肉,买点菜,罐点酒,等着亲戚朋友过年了。这一天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,就是大人都要买祭灶糖,发给小孩们吃,这样有个寓意就是让小孩快乐健康成长,平安快乐的成长,吃了祭灶糖,就会有灶王爷保佑。虽然有点迷信,但是这又是农村人对家人平安的一种寄托。二十四就是末会了,大家伙没有什么办齐的,这天可以再补充。上午置办差不多,下午要有一项重要任务了。就是写春联了。贴春联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,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。那时候全靠纯手工写。一般都是学校的老师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,等着亲戚朋友邻居,拿着红纸来写春联。当时都是免费的,从来没有收过钱,邻居感情都非常好的,加工春联,是有讲究的。门的两边要贴对子,必须准备。什么爆竹声声辞旧岁…等等有好兆头的对联。门上一对要贴福,出了门口要贴红纸。什么树木上要贴,压井上也要有,包括喂养牲口的地方,囤积粮食的地方。院子的中间。等等都要准备红纸,都是要的地方,弄的非常热闹。大壮置办完年货,拿着红纸就去先生家里写春联了,弄了一大堆。浪娃娘裁好的布,给浪娃姐弟三人做个新衣服。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。时而不时的听着村头巷口喊着,腊八祭灶,年下来到,闺女要花,小子要炮!气的傻子没啥要,要个烂草帽。哈哈哈!小孩子们是天真的,喊着打油诗当口号,非常简单,非常快乐。浪娃他爷。也没闲在,买的祭灶糖,准备发给大家,给娟儿,兰儿,小浪娃一人一个。浪娃不会吃,就让他爸消灭掉,刘大壮可不敢吃完,要给媳妇儿留半根,否则晚上只能住牛棚了。这里的祭灶糖也就是传统的手工麻糖,里面有好多小孔,密密麻麻,外面裹了一层芝麻。吃起来酥脆香甜,入口即化。非常适合老人,小孩品尝。浪娃爷爷没事也会逗逗小孩,拿一根麻糖,放在他嘴里,你看小家伙吃的,直流口水,当磨牙棒了,舔的麻糖黏糊糊的。一家人其乐融,虽然条件艰苦,但是从来没抱怨过,没吵过架,非常和睦。这也许就是勤劳家风吧!